|
民谣,是指民间歌谣,多与时政有关。它来自生活,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表白和宣泄。
民谣与烟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有的民谣反映了各地千差万别的吸烟习俗,有的民谣则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烟民的消费水平,有的民谣通过烟草这一载体,抨击社会不良现象,读后令人耳目一新,颇受启迪。
伸手要烟不羞耻,伸手要酒不羞耻,伸手要饭才羞耻(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族)。
彝族人不但好酒,而且嗜好吸烟。在彝族,男女老幼皆嗜好吸烟,素有“烟是子孙烟”的说法,因而,彝族五、六岁的孩子吸烟,被认为“子孙不断”、“传宗接代”的标志。
住在老林旁边,吸的兰花烟,吃的洋芋果,烤的疙瘩火。
喝的罐罐宁,煮着鼎罐饭,吸的转转烟,快活似神仙。
这是两幅民俗图,展示了陕南山区群众的生活情趣。兰花烟又名茄叶烟,烟叶呈椭圆形,肥厚油重,与茄叶相似,花成兰色而得名。陕南山民冬天围着火喝茶抽烟被认作是一件很快活的事情。
干部吸的“白金龙”,群众吸的“喇叭筒”(50年代流传于湖南省古文县)。
50年代,生产力水平低下,人民生活较为困难,市场货源奇缺,因而,不同人群的消费水平千差万别。“喇叭筒”是用废书报纸裁成8厘米左右长、4厘米左右宽的纸片,将旱烟丝或旱烟竿砸成碎末置于纸片上,卷成一头大、一头小的卷筒,口含小头吸食。
“大金鹿”(自行车品牌),中山装,兜里装着“两毛三”(指“丰收”牌香烟。流行于改革开放之初)。
日子不好,抽的“满山跑”(指“羊群”牌香烟);日子不行,抽的是“宝成”;日子也不瞎(方言读“哈”),抽的“大雁塔”;日子不用愁,抽的“金丝猴”;日子比人强,抽的是“猴王”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