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夜深人静,翻开多年前的一本日记,曾在2004年写下的一首诗《父亲》,又一次打开我伤痛的闸门。我身体里清晰传来痛裂的声音,从心脏的地方不断扩散。我知道父亲永远离去了。痛是一种告别的方式。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平静下来。
父亲的旱烟杆
像四季那样长
总是吐不完的云雾
谁知道
生活的疲惫
就是那一缕缕的云雾
最后
成了父亲额上的皱纹
――摘自《父亲》
我仿佛又看到父亲在那熟悉的卷烟叶的动作,用很薄的纸把烟叶包裹成小手指形状大小,然后装在烟锅斗里,点燃烟叶那弥漫着泥土气息的烟雾便扩散开来。我多么希望那熟悉的景象越来越清晰,但始终有些模糊,好像在庄稼地里,又好像在田埂小路上,或是在温暖的土坯房里。
走了,父亲真的走了,只留下了他的旱烟杆。
办完父亲的丧事后,回到空空如也的家,大脑也好像空空如也。周围的一切都那样陌生,在这个世界上,亲人的离去就是从白天到黑夜痛苦过程。生死是宿命,黑夜的来临,没有人可以避免,但残酷的是“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一生辛劳的父亲走得太匆忙,那样快就消失在这世界里。我不敢相信那用新土垒起的坟头就是父亲长眠的地方。
父亲走后不久,我的侄儿在收拾东西时,找到了父亲生前用的旱烟杆。这是父亲用了多年旱烟杆,那些烟油留下的光泽是岁月的痕迹,在光泽里能看到父亲音容笑貌。侄儿问我,要不要把旱烟杆烧了,按风俗迷信,把生前用过的东西烧了,能随死去人的灵魂到另有一世界。我想,父亲是不想带走它,父亲是想把陪他多年的物品留给我们作纪念吧,何必烧掉呢。
旱烟杆记录了父亲平凡实在的生活,见证了父亲在勤劳、豁达、乐观。看到旱烟杆仿佛看到父亲的影子。
从我记事起,父亲的嗜好就是抽旱烟,,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,很多农村人为了节省钱都抽旱烟。烟叶有的自家种,有的在街上买,几元钱一斤。旱烟杆常常是自制的,先选一根材质好细竹竿,再花几角钱买一个土陶的烟杆斗 ,接在一起就是简易的旱烟杆了,讲究一点的还要装上一个烟杆嘴。父亲的烟袋子总是不离身,里面装了烟杆和烟叶。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,旱烟杆也陪了他一辈子。地里的农活很多,也很累,父亲每天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,不管再艰辛,从不表现出来,抽旱烟成了他消除疲劳,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。在家里,父亲抽旱烟的时候,应该是最悠闲轻松的,有时候他也去串门,乡亲们都说他人缘很好,不管在那一家,都会拿出白酒和烟叶招待。我想父亲之所以人缘好,和他平易敬人、忠厚老实、乐于助人是分不开的吧。他忙碌的身影,多数时间是出现在田间地头,那在风风雨雨里一边忙农活,一边抽旱烟的身影永远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上。
就在生病的前几天,父亲还劳作在他相守了一生的土地里,还抽着旱烟,想着今年会不会有个好收成。当病魔降临,善良的他绝望了,他怎么也不相信做了一辈子好事的还会是这样的结局。他不愿就这样撒手,但有什么办法。不断扩散的癌细胞斩断了希望的路。记得在重庆动手术时他说:“如果能在多活几年就好了”,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期望,并不是简单的害怕,是热爱生活的人对亲人的不舍和对世界的眷恋。
手术后,我们都对他说,手术很成功,如果保养得好,再活十几年都没问题。他的情绪好了一些,提出想抽旱烟,我们都认真地劝导他,要想康复得好,旱烟不能抽。他没说什么,但看得出来,有一些失望。也许抽旱烟不只是一种嗜好,更是他的一种牵挂老家,牵挂土地,牵挂庄稼的一种情感。
父亲走了,再也没用上旱烟杆。但旱烟杆却永远留下父亲的光泽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