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1992年,当中国各地零售都还是以小卖部、副食店等业态存在时,此时7-11已经落户深圳,谁都不曾想到,20年后,这些100甚至不到100平方米的小店铺能让中国的消费习惯和市场变化如此剧烈。
从最初的品类单一、服务意识低、项目少到如今的门店形象精致、设备先进、服务项目多、商品品类有创意,便利店在此期间确实走了相当长的路,而下一站便利店将往何处去,则成了许多便利店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中国特色
随着经验的丰富,便利店客群逐渐固定,对比中美两国便利店销售额品类的构成(见图一),除了烟草都是销售额最大占比之外,似乎中美两国便利店顾客的习惯并没有相同之处了。
正因为如此,便利店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从品类对销售额的贡献率来看,美国便利店食品(包括饮料、零食、酒类、乳制品、鲜食等)对整个销售额的贡献率高达53.8%,而中国人对便利店更注重其便捷服务的功能,话费、水电煤、信用卡还款、各种充值卡,甚至收发快递、代售火车票等多种便民服务,让中国的便利店不断更新换代。
一位本土便利店创始人曾告诉记者,既然在白天的12个小时内拼不过周围的社区超市、夫妻店、快餐店,那就等他们晚上关门之后,想方设法在夜间的12个小时提高销售额,而这,正是那些便民服务发挥作用的时候,最近,成都WOWO便利已经开始卖药。
当然,各地便利店在创收方面的创意也值得一提。天津津工便利与铁路系统合作售卖火车票便是一例,虽然与铁老大分食利润并不高,但是着实能吸引一部分客流;河北国大36524独特的煎饼早餐早已成为业界美谈,能利用本地优势发挥便利作用,不失为便利店的一个好创意。
土洋并存
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基本上可以用“外资引进门,修行在本土”这句话来套用。从中国目前便利店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看,似乎仍然是外资便利店略胜一筹,但是本土便利店发展的迅猛态势也不能忽略。
尤其是在广东、上海等便利店密布的地区,外资便利店凭借其先进设备、管理等优势全力拓展,而本土便利店通过“自学”和模仿,甚至使用山寨的手段也茁壮起来。这些在门店数、销售额的数据上都可以表现出来(见图二)。
在广东,7-11虽然最早进入深圳市场并引领便利店潮流,而美宜佳在东莞另辟蹊径,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门店最多的便利店。而上海更是一个“混战”的市场,日本的罗森、7-11、台湾的全家便利、本土的好德、可的、良友金伴便利、联华快客等几乎在上海见缝插针般蔓延。
同样在成都,本来是WOWO便利独享便利店市场蛋糕的舒坦日子,两年前7-11进入成都,今年全家便利也已经筹备开店,再加上原本的红旗连锁、互惠超市涉足便利店业务,WOWO便利的日子似乎并没有以前轻松。
马太效应
外资品牌便利店每次放出拓展新市场的消息,总是能掀起便利店业界一阵骚动。不过从日系和台系便利店选择市场的特征来看,似乎不外乎上海、苏浙、广东、成都这几个区域,对于其他的城市和区域,包括北京,似乎都并不太感兴趣。
市场的逐渐分化,形成了热门地区挤破头、其他区域一片白的马太现象。就连北京这样的市场也只有7-11、好邻居等开拓了10多年,仍然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进入。不过据全家一位离职员工透露,目前全家钟意于北京市场多时,已经派小组先行考察,可能明年就会进入。
拋开北京市场不说,在其他的一些省市,尤其是外资空白的市场,几乎都是本土为王的局面。唐久便利和金虎便利已经雄踞山西便利店市场10多年,门店数之和也早已超过千家,并开始向陕西、河北等市场拓展。而在河北,国大36524独霸河北市场,其总经理贾军波还经常与美宜佳等便利店交流、学习,以便外资便利店进来时增加自己的筹码。
收购时代到来?
其实不管是空白的市场,还是已无立锥之地的白热化市场,便利店未来的走势似乎必须以规模致胜,而规模的获得,似乎只有两张牌:加盟和收购。
2012年,打死都不开放加盟的7-11终于打开了加盟的闸门,在北京和成都同时加大市场的拓展力度,不过这加盟条件却异常苛刻,各种不近人情的要求让许多个体加盟商止步,即便如此,7-11强大的品牌还是让其迅速走上了加盟之路。另一个靠加盟形成规模效应的就是美宜佳,2012年3月,包括加盟门店,美宜佳的门店总数已经达到3837家。
和美宜佳一样,本土许多便利店品牌都是靠加盟拓展,比如国大36524、山西金虎便利、香港港佳好邻居等。
加盟虽然能够迅速形成规模效应,但是因加盟而走上不归路甚至毁掉品牌的零售商也不在少数。这也是许多日资、台资便利店不愿放开加盟的重要原因。
另一个事实是,那些没有放开加盟的本土便利店,一旦同外资便利店贴身竞争,还是显得势单力薄了些。
在成都,WOWO便利发展了7年才200多家,而7-11进入成都两年就已达70家门店,眼看着全家也要闯进来,WOWO的境地可见一斑,一位便利店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如果现在WOWO卖掉的话,还能赚一笔,再过几年,WOWO就不值这样的好价钱了。
而其他的本土便利店,尤其是没有外资强劲的对手进来之前,又该如何自处?早早卖掉捞一笔,还是硬撑着竞争,做本地的碉堡?这,也许值得便利店从业者深思熟虑。
(中华合作时报·超市周刊 记者 赵晓娟)
|
|